【www.lishanan.com--語文】
2015-2016學年第一學期初三語文期末復習專題 課內文言文
閱讀《桃花源記》,完成8~10題。(6分)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W
林盡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8.下列各組加點詞含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 )
A. 武陵人捕魚為業 不足為外人道也
B. 處處志之 尋向所志
C.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D. 便扶向路 出郭相扶將(《木蘭詩》)
9.“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說了些什么?桃花源中人為什么“皆嘆惋”?(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應當怎樣看待他的這一理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C
9.漁人說的是秦末以來的歷史。桃花源中人嘆惋的是: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10.略www.
閱讀《岳陽樓記》中的幾段文字,完成6~9題。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6.下列各項中加點字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余) ( )
A. 而或長煙一空
不敢出一言以復(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B. 去國懷鄉
委而去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 或異二者之為
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
D. 先天下之憂而憂
積于今六十歲矣,而鄉鄰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說》)
7.下列句子與“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最相近的一項是(2分) ( )
A.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B.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C.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8.從修辭的角度,賞析下面語句中加點的部分。(2分)
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的“遷客騷人”之所以“覽物之情”有所不同,是因為他們__________。(2分)
6.B
7.B
8.示例:運用比喻,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靜靜地沉在水中的玉璧,生動形象地突出了月圓水清的特點。
9.以物喜,以己悲
閱讀《治水必躬親》,完成6~9題。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潴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往來于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一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一錢。必如是而后事可舉也。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
6.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2分) ( )
A. 往來于荒村野水之間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B. 是以必得躬歷山川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C. 計利而忘義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D. 治水之法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司馬遷《陳涉世家》)
7.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泥/于掌故 B.非咨/詢不窮其致
C.必如/是而后事可舉也 D.如/好逸而惡勞
8.談談你對海瑞這個人物的認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二段就治水問題作者講了兩個方面,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這兩個方面的結
果,并用自己的話概括造成這兩種結果的原因分別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D
7.D
8.海瑞治水躬親,清正廉潔。
9.必如是而后事可舉也。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舉”是因為海瑞能深入實際不畏艱辛,清廉治水,“不舉”是因為好逸惡勞,貪財求利,不聽取正確的意見。
閱讀《與朱元思書》,完成6~9題.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6.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活用現象不相同的一項是(2分)
A. 皆生寒樹 漁人甚異之(陶淵明《桃花潭記》)
B. 猛浪若奔 乃丹書帛日“陳勝王”(司馬遷《陳涉世家》)
C. 互相軒邈 欲窮其林(陶淵明《桃花源記》)
D. 負勢競上 橫柯上蔽
7.下列加點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2分)
A.從流飄蕩 B.任意東西 C.互相軒邈 D.天下獨絕
8.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為什么發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
7.B
8.作者在這封信中生動地描繪了浙江富陽、桐廬一帶的富春江上的秀麗景色,表現了他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現實、寄情山水,想過隱居生活的消極處世思想。
9.因為作者此時可謂陶醉于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之中,人世間爭名奪利、官場角逐的一切,自然都變得了無趣無味了。另外,作者為這奇偉、瑰麗、美妙、和諧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變得更奮發,精神得到洗滌而變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恬美而和諧、幽靜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中,暫時忘記了塵世的角逐和俗務的纏身。
閱讀《岳陽樓記》一文的片段,完成6~9題。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6.下列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2分) ( )
A.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會天大雨(《陳涉世家》)
B.把酒臨風 執策而臨之(《馬說》)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D.或異二者之為 漁人甚異之(《桃花源記》)
7.下列哪一個句子不是倒裝句?(2分) ( )
A.微斯人,吾誰與歸?
B.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D.全石以為底(《小石潭記》)
8.第二段從哪幾個角度寫洞庭湖景象的?分別突出了它怎樣的特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是進亦憂,退亦憂”中“退”指的是什么?體現了作者怎樣的高尚情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
7.C
8.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來寫洞庭湖的。空間上突出了洞庭湖的廣大,時間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變。
9.“退”指的是“處江湖之遠”(或:不在朝廷做官)。表現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或:先憂后樂)的高尚情操。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下面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 ( )
A.①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②陳勝、吳廣皆次當行
B.①遂與外人間隔 ②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①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②為壇而盟
D.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②吾聞二世少子也
2.下面哪一句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 ( )
A.便要還家 B.欲窮其林 C.漁人甚異之 D.處處志之
3.作者描繪了一個怎樣的“世外桃源”,請結合選文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其實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詩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寫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A
3.示例1:作者通過“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其中往來種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等語句描繪了一個自然環境美好,人人安居樂業,人們和平勞動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語句描繪了一個民風淳樸的“世外桃源”。
4.陶淵明描繪桃花源這樣一種沒有剝削、沒有戰亂、自給自足的社會,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形成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現實的一種精神寄托,表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郭沫若寫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現出詩人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憎惡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這一方面兩者是相通的。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
岳陽樓記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前人之述備矣/眾妙畢備 B.南極瀟湘/初極狹
C.薄暮冥冥/不宜妄自菲薄 D.而或長煙一空/一食或盡粟一石
2.下面哪一句加點詞不是古今異義 ( )
A.百廢具興 B.越明年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去國懷鄉
3.作者寫“遷客騷人……得無異乎”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九百多年前,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被無數仁人志士奉為座右銘。聯系現實社會生活,談談這種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現實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A
3.為了引出古代仁人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從而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
4.這種思想在物欲橫流、私欲膨脹的今天,有著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它啟迪人們憂國憂民,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閱讀下面的文言節選,回答下面的問題。(20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節選自《禮記•檀弓下》)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4分)
A阡陌交通 交錯交通:相通。B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C子之哭也 子:兒女。 D苛政猛于虎也: 苛:繁重,使人難以忍受。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 (4分)
A. 見漁人,乃大驚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司馬遷《陳涉世家》)
B.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鄒忌諷齊王納諫》)
C. 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 苛政猛于虎也。
D. 夫子式而聽之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4分)
A.桃花源人與世隔絕,遠離戰亂,沒有繁重的賦稅和無盡的徭役;環境優美,民風淳樸。
人們安居樂業,祥和幸福。
B.雖然一家祖孫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婦人深知山下世間苛政帶來的災難遠比山中的虎患更為慘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C.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記敘或描寫;桃花源人、泰山婦人都不愿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的地方。
D.甲文主要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想象虛構的手法突出主題。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譯文】
1.C
2.A
3.D
4. ①(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3分)
②如今我的兒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5.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
參考譯文:孔子路過泰山旁邊,見到一個婦女在墳墓前哭的很傷心。孔子用手扶著車軾側耳聽。他讓子路前去詢問說:“聽您的哭聲,真像軾一再遇上憂傷的事。”婦女于是說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兒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說:“那您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女、回答說:“這里沒有苛政。”孔子對子路說:“你要好好記住,苛政比老虎還要兇猛啊!”
閱讀【甲】【乙】兩篇文言,回答文后的問題。(20分)
(甲)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乙)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狐丘丈人曰:“仆①聞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孫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③。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舜其尤病諸⑤。”(《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對自己的謙稱。②蹴然:吃驚不安的樣子。③怨歸之:怨恨會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層。⑤堯,舜其尤病諸: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特別擔心做不到呢。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4分)
A.必先苦其心志 (苦于……) B.入則無法家拂士(通“弼”,輔佐)
C.仆聞之 (聽說) D.官大者,主惡之(討厭,厭惡)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組是[ ] (4分)
A.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B.舜發于畎畝之中 此之謂也
C.所以動心忍性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陳壽《隆中對》)
D.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孫叔敖曰:不然。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4分)
A.甲段列舉舜、孫叔敖等人的例子證明了成就大業者,通常要在生活、思想和行為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練。
B.乙段狐丘丈人說“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縱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榮升開始而以失敗告終。
C.甲段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乙段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 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
D.乙文中孫叔敖所持的觀點與甲文中“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觀點相近。
4.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1)人恒過,然后能改。(3分)
[譯文]
(2)可以免于患乎?(2分)
[譯文]
1.A(4分)
2.D(4分)
3.C(4分)
4.(5分)(1)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錯誤。(3分,“恒”“過”各1分,語句通順1分)(2)可以憑借這種做法免除禍害嗎?(2分,“乎”1分,語句通1分)
參考譯文:《孫叔敖遇狐丘丈人》,孫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說:“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孫叔敖吃驚不安地說:“我不聰明,怎么能夠知道。請問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說:“爵位高的人,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多的人,怨恨會集中于他。這就是三利三害。”孫叔敖說:“不是這樣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層;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謹慎,只想著人民百姓;我的俸祿越是多,(我對貧窮的人)布施越加廣泛。可以通過這種辦法避免禍患嗎?”狐丘丈人說:“說得好啊!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特別擔心做不到呢。”
閱讀【甲】【乙】兩段選文,完成文后各題。(共20分)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乙】余為兒童時,聞山游者說峽山寺,難為儔①遠地,嘗以為無緣能來。及茲獲游,周歷五峰,然后知峽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靈鷲寺時,述諸山居之所長,而未言其所不足。如 虎 丘 之 劍 池 不 流 天 竺之 石 橋 下 無 泉 麓 山 之 力 不 副 天 奇 靈 鷲 擁 前 山 不 可 視 遠 峽 山 亦 少 平 地 泉 出 山 無 所 潭。
乃知物之全能,難也。況求友擇人而欲責全耶?去其所闕,用其所長,則大小之材無遺,致天下於治平②也,弗難矣。(《題峽山寺》)
【注釋】①儔(chóu):伴侶,此處用作動詞,結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會安定。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4分)
A.去國懷鄉(離開) B.至若春和景明(美景)
C.然后知峽山之名于世(出名,著名) D.去其所闕 (通“缺”,指缺點)
2.選出下列加點詞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 (3分)
A.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入則無法家拂士(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B.不以物喜 全石以為底(柳宗元《小石潭記》)
C.而未言其所不足 學而不思則罔 (《<論語>十則》)
D.有其故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選出對【甲】【乙】兩段選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 ] (3分)
A.甲文先寫登岳陽樓所見的自然風光,接著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鮮明的對比。
B.甲文寫景、抒情、議論緊密結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寫之中。
C.乙文中,作者通過寫童年時聽旁人的講述,從正面表現了峽山寺的美景。
D.乙文是一篇借題發揮之作,寫峽山寺只是一個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議論。
4.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兩個句子。(6分)
(1)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譯文】
(2)乃知物之全能,難也。況求友擇人而欲責全耶?
【譯文】
1.B(日光)
2.C
3.C
4.(1)被降職遠調的官員和吟詩作賦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悟,怎能不有所不同呢?(2)(我這)才領悟到完美無缺的事物,是很難得的啊,何況交朋友選擇人才,卻要求盡善盡美呢!
5. 如虎丘之劍池不流,天竺之石橋下無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靈鷲擁前山,不可視遠,峽山亦少平地,泉出山,無所潭。
參考譯文:我童年時,聽游山的人談論峽山寺難與它并列。由于地處遠方,曾經以為沒有機會能來的了。等到這次得去游覽,遍歷了五座有名的山蜂,這才知道峽山寺在世間有名,是有它的道理的。在靈鴛寺的時候,記敘了各座名山所在的優點,而沒有談到它們的不足之處。如虎丘山的劍池水不流動;天竺山的石橋下沒有泉水;臺山的吃力(攀登)與天然奇觀不相符;靈鴛山面對著前邊的高山,不能往遠處看;峽山也缺少平坦的土地,泉水出山后不能形成深潭。這才領悟到完美無缺的事物,是很難得的啊,何況交朋友選擇人才,卻要求盡善盡美呢!避開那人的缺點,發揮那人的長處,那么、不論才干大小的人材都不會遺漏,讓天下達到長治久安,就不難了。
對比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子奇治縣》,回答下面的問題。(20分)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乙]子奇治縣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廩③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注釋】①阿:地名,山東東阿縣。②決之:決斷政事。③廩:倉庫中的糧食。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4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這里是限制的意思)B.委而去之(離開)
C追者反曰(通“返”,返回)。 D.遂敗魏師(軍隊)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 (3分)
A. 夫環而攻之 夫以老者之智
B. 環而攻之而不勝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C. 鑄庫兵以作耕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乃起兵擊之 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公輸》)
3.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4分)
A.[甲]文作者強調了在治理國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甲]文中心論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結論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乙]子奇采取把兵庫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農具,給百姓使用,打開糧倉救濟貧苦的人等措施使“阿縣大治”
D.[乙]文中“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遂敗魏師” 形象地印證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的道理。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②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
【譯文】
1.B(委:放棄。去:離開。)
2.A(都是句首發語詞,用以引起下文的議論,無實義。)
3.B(【甲】文的中心論點和結論說反了。)
4. ①用天下歸順的力量,去攻打連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國君不打仗則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勝利。(3分)
②追趕的人返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老人。(3分)
5.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稽之恥邪?”
參考譯文: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的人都是老人。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決斷事情,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到了阿縣,把兵庫武器鑄成耕作工具,把倉庫里的糧食放出來賑濟貧窮人,阿縣治理的非常好。魏國聽說年輕的子奇治理地方,兵庫空了,倉庫也空了,就發兵攻打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都上陣,用自己的武器打仗,打敗了魏國軍隊。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乙】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風解印綬去。
后詔三府掾屬③拳謠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權豪之黨二十余人。尚書責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滂對曰:“臣之所舉,自非叨穢⑥奸暴,深為民害,豈以污筒札⑦哉!以會日⑧迫促,故先舉所急;其未審者,方更參實。若臣言有貳.甘受顯戮。”吏不能詰。
建寧二年,遂大誅黨人。詔下,急捕滂等。督郵吳道至縣,抱詔書,閉傳舍⑨,伏床而泣。滂聞之曰:“必為我也!”即自詣獄。縣令郭揖大驚,出,解印綬,引與俱亡,滂曰:“滂死則禍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離乎!”
【注】①汝南征羌:郡縣名。②厲:磨練。③掾屬:下屬的官。④謠言:群眾反映官吏好壞的歌謠。⑤猥:眾多。⑥叨穢:貪污腐敗。⑦簡札:指奏章。⑧會曰:指三公會議的日子。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⑨傳舍:驛舍,供外交使節和傳遞政府文書者休息的地方。⑩塞:消弭,平息。
1.下列句中的“以”與“以會日迫促”中的“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以塞忠諫之路也 B.以其境過清
C.令辱之,以激怒其眾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輟耕之壟上_______
(2)傭者笑而應曰_______
(3)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_______
(4)引與俱亡_______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茍富貴,無相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風解印綬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甲乙兩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傭耕”交代了陳涉的雇農身份,實際上也點明了他領導的這次起義的階級性質。
B.“嗟乎”一聲嘆息和“鴻鵠之志”的比喻,寓意深遠,充分表現了陳涉非凡的個性和遠大抱負,寫出了他強烈要求改變現狀的雄心壯志,這也點明了他領導起義的思想基礎。
C.范滂秉公辦事,不徇私情,曾主動上書揭發依仗權勢欺壓百姓的刺史、權豪。
D.建寧二年,皇上下詔緝捕范滂等人。督郵吳道和縣令郭揖的行為表現了對范滂的無比敬仰。
1.B
2.(1)停止 (2)回答 (3)情緒激昂的樣子 (4)逃跑
3.(1)假如有一天誰富貴了,不要忘了彼此。
(2)等他到冀州境內后,太守、縣令知道自己貪污受賄,聽說范滂來了都自動辭官而去。
4.C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禮記•禮運》)
1.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①便舍船,從口入 ②舍生而取義
B.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C.①并怡然自樂 ②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D.①不必為己 ②二蟲盡為所吞
2.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闡述的“大同社會”與乙文中描繪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簡述甲文中所描寫的景物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
2.(1)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3.兩文都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4.一切井井有條、和諧有序、安定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