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lishanan.com--活動總結】
反思:如何讓圖書漂流更有序
轉眼“圖書漂流”活動在不知不覺中已經進行了兩個月,從剛開始的向小朋友、家長
發出號召,到漂流的正式進行;從圖書漂流、記錄方式的思考與探索,到在實際操作
中一次次的調整;孩子們在這過程中,也從懵懵懂懂地跟隨老師的指示參與其中,到
如今的規則明確、參與主動,一切都在序列性操作中逐漸思路清晰,流程了然。在此
過程中,我思考了如下問題,同時也獲得了一些體會:
一、“圖書漂流”活動的適宜性思考
大、中、小幼兒有明顯的年齡差異,管理能力差異,也有對圖書感興趣程度的差異,
小班幼兒相對來講,自我管理能力、管理物品的能力相對較弱,主要是在老師的指導
、家長的引導下完成了每一次的閱讀活動。所以,是否可將該活動的漂流形式改為在
班內的每一規定時間內進行,這樣就減去帶回家又帶來的一系列手續,教師也可以根
據幼兒的興趣適當選擇部分圖書在集體中進行講述,既有利于引起幼兒對該圖書的興
趣,也有利于教師對幼兒閱讀狀況的深入認識,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此外還減輕
了幼兒保管圖書的任務,減少了圖書的損壞幾率。
對于中班幼兒來說,“玩具”相對“圖書”來講,“漂流”的興趣必定更加濃厚,他
們可以在自我感興趣的內驅力下更為積極地參與此項活動。同時,保管意識、分享意
識、及時借還的意識都能在此基礎上順理成章地進行培養。雖然同樣是“漂流”,但
是兩個項目隊幼兒的吸引力有著極強的差異。
建議今后可嘗試在小班進行玩具圖書的班內分享,在中班可進行“玩具漂流”,在大
班再進行“圖書漂流”。
二、“圖書漂流”活動的組織形式思考
所謂“圖書漂流”,最大的優勢在于資源分享,在于同伴相互分享的過程中既能體驗
到“付出”的快樂,也能體驗到與同伴互動的親情。在此過程中,“圖書漂流“的組
織形式起到了對該項活動的決定性指導意義。既為“漂流”,則有序保管圖書、愛惜
他人的圖書、關注自己的圖書等都是在此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所以,在組織過程
中我們設計了幾個基本流程:介紹本次圖書閱讀的情況(如與誰共讀、你有沒有特殊
的感受與同伴分享等)——歸還圖書,請主人檢查本次借閱的保管情況,如有損壞及
時提出——請個別幼兒講述并推薦自己的圖書——自主借還,教師記錄。
其中,第一個程序,旨在讓幼兒分享閱讀心得;第二個程序,旨在相互監督保管物品
的情況,增強主人關注自己物品的意識;第三個程序,旨在鼓勵幼兒大膽向大家推薦
自己的圖書;第四個程序,旨在通過自主借閱增強自主參與活動的意識;教師將幼兒
的借還情況記錄在表格中,旨在清晰地了解幼兒的借還情況,并能夠通過表格清楚地
了解一段時間內幼兒的閱讀量。
轉眼孩子們即將升入大班,相信在未來的“圖書漂流”活動中,幼兒的自主意識一定
更強,閱讀意識和能力一定也會隨著“漂流活動”的延續而逐漸增強,并且會更好地
體驗到圖書分享所帶來的快樂。